冬季腹瀉可能由病毒感染、腹部受涼、飲食刺激、腸道菌群失衡、慢性疾病誘發等因素引起。
1、病毒感染:
冬季高發的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等易引發病毒性胃腸炎。病毒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感染后腸道黏膜充血水腫,表現為水樣便、嘔吐伴低熱。確診需糞便抗原檢測,輕癥以口服補液鹽為主,重癥需靜脈補液。
2、腹部受涼:
寒冷刺激導致腸蠕動亢進,腸道血管收縮引發功能性腹瀉。表現為臍周陣發性絞痛、排便后緩解。建議穿戴腹圍保暖,飲用姜棗茶溫中散寒,避免久坐冰冷環境。
3、飲食刺激:
冬季過量攝入火鍋、烈酒等高脂辛辣食物,刺激腸黏膜分泌增多。典型癥狀為餐后急迫性腹瀉,糞便含未消化食物。需減少刺激性飲食,適量補充益生菌調節。
4、菌群失衡:
抗生素濫用或長期高糖飲食破壞腸道微生態,致病菌過度繁殖引發滲透性腹瀉。糞便多呈酸臭伴腹脹,建議食用發酵乳制品補充雙歧桿菌等有益菌。
5、疾病誘發:
腸易激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慢性病常在冬季加重。腹瀉反復發作且伴隨原發病癥狀,如心悸、消瘦等。需針對原發病治療,必要時使用蒙脫石散等腸黏膜保護劑。
冬季預防腹瀉需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生冷食物交叉污染;外出時做好腰腹部保暖,可佩戴發熱貼;適當補充含鋅食物如牡蠣、南瓜子促進腸黏膜修復;腹瀉期間選擇低渣飲食如米粥、軟面條,癥狀持續3天以上或出現血便、高熱需及時消化科就診。保持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有助于增強腸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