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疼痛可能由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粘連、間質性膀胱炎、盆底肌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
1、子宮內膜異位:子宮內膜組織異位生長刺激盆腔神經,疼痛呈周期性加重。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萘普生可緩解癥狀,腹腔鏡手術可切除異位病灶。可能與經血逆流、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痛經、性交痛等癥狀。
2、盆腔炎癥:病原體感染導致輸卵管卵巢膿腫形成,引發持續性下腹墜痛。抗生素治療需覆蓋淋球菌、衣原體,嚴重者需行膿腫引流術。可能與不潔性生活、宮腔操作等因素有關,常伴有發熱、異常陰道分泌物。
3、盆腔粘連:術后或感染導致的纖維組織增生牽拉臟器。腹腔鏡粘連松解術可改善癥狀,物理治療如低頻電刺激輔助緩解。可能與多次手術、盆腔結核等因素有關,多表現為體位改變時疼痛加劇。
4、膀胱病變:膀胱黏膜慢性炎癥引發尿頻尿急伴恥骨上區疼痛。膀胱灌注透明質酸鈉保護黏膜,口服米拉貝隆調節膀胱功能。可能與自身免疫、神經敏化等因素有關,典型癥狀包括夜尿增多、排尿灼熱感。
5、肌筋膜痛:盆底肌肉痙攣或觸發點形成放射性疼痛。生物反饋訓練配合局部熱敷,必要時采用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可能與分娩損傷、長期久坐等因素有關,常見肛門墜脹、排尿無力等表現。
日常可嘗試溫水坐浴緩解肌肉緊張,練習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B族和鎂元素,減少咖啡因及辛辣刺激攝入。建議每周進行3次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游泳、瑜伽,避免長時間騎自行車等壓迫盆腔的活動。疼痛持續超過6個月或伴隨異常出血需及時婦科檢查,必要時聯合疼痛科、泌尿科多學科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