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膿腫可根據解剖位置和臨床特點分為皮下膿腫、坐骨直腸窩膿腫、骨盆直腸窩膿腫、括約肌間膿腫和肛提肌上膿腫。不同類型在癥狀表現和治療方案上存在差異。
1、皮下膿腫:位于肛門周圍皮膚下方,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可能與肛腺感染、局部外傷等因素有關。治療以切開引流為主,術后需每日消毒換藥,避免久坐壓迫傷口。
2、坐骨直腸窩膿腫:發生在坐骨直腸間隙,常伴發熱、肛門墜脹感。多由腸道細菌感染擴散導致。需靜脈注射頭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嚴重時需行對口引流術。
3、骨盆直腸窩膿腫:位于肛提肌上方,早期癥狀隱匿。可能與克羅恩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相關。需CT引導下穿刺引流,聯合使用美羅培南、萬古霉素等廣譜抗生素。
4、括約肌間膿腫:局限于內外括約肌之間,排便時疼痛加劇。通常由隱窩腺體感染引起。治療采用瘺管切開術,術后配合溫水坐浴促進愈合。
5、肛提肌上膿腫:位置最高且最危險,易引發敗血癥。多繼發于盆腔感染,需緊急行經腹或經骶骨入路引流術,術后需持續心電監護。
日常護理需保持肛門清潔,每日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2次。飲食選擇高纖維的燕麥、火龍果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術后恢復期可進行提肛運動,每次收縮維持10秒,每日練習3組。出現持續發熱或創面滲液需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