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趾上出現硬質凸起可能由摩擦刺激、角質增生、骨贅形成、腱鞘囊腫、痛風石沉積等原因引起。
長期穿著不合腳鞋襪或運動過度可能導致局部皮膚反復摩擦。角質層代償性增厚形成硬繭,常見于大腳趾外側或小趾關節處。建議更換寬松透氣的鞋子,使用硅膠保護墊減少摩擦,每日溫水泡腳后涂抹尿素軟膏軟化角質。
足部真菌感染或慢性濕疹可能引發異常角化。皮膚呈現黃白色堅硬斑塊,可能伴隨脫屑或瘙癢。保持足部干燥清潔,局部使用水楊酸貼片,嚴重者可選擇冷凍治療去除增厚角質。
足趾關節退行性變或創傷后可能形成骨性突起。X線檢查可見明確骨刺,觸診質地堅硬不可移動。可能與拇外翻、關節炎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行走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穿戴矯形器緩解壓力,物理治療改善血液循環。
足部肌腱滑膜異常膨出形成囊性腫物。觸診呈彈性硬度,可能隨關節活動大小變化。與慢性勞損或結締組織病變有關,通常表現為按壓酸痛、穿鞋不適。穿刺抽吸或手術切除可根治,避免局部過度用力。
長期高尿酸血癥導致尿酸鹽結晶堆積。好發于第一跖趾關節,可見黃白色結節伴紅腫熱痛。與嘌呤代謝紊亂、腎功能異常等因素有關。需控制海鮮內臟攝入,藥物選擇別嘌醇、非布司他或苯溴馬隆。
日常需選擇圓頭低跟鞋減少足趾擠壓,每日進行足部伸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E和歐米伽3脂肪酸,避免高嘌呤食物。持續增大或伴隨劇烈疼痛的腫物需及時骨科就診,通過超聲或X光檢查明確性質。足部護理建議每周使用浮石輕柔去角質,夜間涂抹保濕霜維持皮膚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