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卵管不通可能由盆腔炎癥、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粘連、先天發育異常、感染等因素引起。
慢性盆腔炎是輸卵管阻塞的常見原因。炎癥反應導致輸卵管黏膜充血水腫,長期未治療可能形成瘢痕組織堵塞管腔。患者多伴有下腹墜痛、異常陰道分泌物。急性期需抗生素治療如頭孢曲松、多西環素、甲硝唑,慢性期可嘗試腹腔鏡粘連松解術。
異位內膜組織種植在輸卵管表面或管腔內,周期性出血引發局部炎癥和纖維化。典型癥狀為進行性痛經、性交痛。藥物治療包括地諾孕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嚴重者需行腹腔鏡下異位病灶切除術。
盆腔或腹部手術如闌尾切除、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創面纖維蛋白滲出形成粘連帶壓迫輸卵管。臨床表現為術后持續下腹牽拉感。預防性使用防粘連材料如透明質酸鈉凝膠,已形成粘連需宮腹腔鏡聯合探查。
苗勒管發育異常可能導致輸卵管缺如、部分閉鎖或憩室形成。這類患者多合并子宮發育畸形,青春期后出現原發性閉經。三維超聲和MRI可明確診斷,根據生育需求選擇輸卵管成形術或輔助生殖技術。
衣原體、淋球菌等病原體上行感染引發輸卵管化膿性炎癥,愈后管腔機化閉塞。特征為發熱伴膿性白帶,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升高。早期足量使用阿奇霉素、頭孢噻肟等藥物可降低阻塞風險。
日常保持外陰清潔,避免不潔性行為可預防感染性因素。規律婦科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患者可進行盆底肌訓練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粘連形成。備孕女性出現長期不孕應盡早就醫評估輸卵管通暢度,必要時選擇輸卵管通液術或試管嬰兒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