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在醫學上稱為直腸脫垂,指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判斷脫肛需結合癥狀和體征,典型表現為肛門有腫物脫出,初期排便時脫出且可自行回納,后期需手動復位甚至持續脫出。
一、典型癥狀自查:
排便時肛門有柔軟腫物脫出是最主要特征。早期脫出物較小2-3厘米,呈淡紅色環形皺襞,便后自動縮回;隨著病情進展,脫出長度可達5-10厘米,呈圓柱狀,需用手托回。部分患者伴有肛門墜脹感、排便不盡感或黏液血便。長期脫垂者可能出現肛門括約肌松弛,導致肛門失禁。
二、體征檢查方法:
蹲位模擬排便動作時觀察肛門情況,若見直腸黏膜呈放射狀脫出即可初步判斷。輕度脫垂僅黏膜層突出,重度可見全層腸壁脫出,脫出腸管表面有同心圓狀皺襞。指檢可觸及柔軟堆積的黏膜,嚴重者能摸到脫垂腸段與肛管間的環形溝。
三、臨床分級標準:
根據脫垂程度分為三度:Ⅰ度直腸黏膜脫垂脫出長度小于3厘米;Ⅱ度直腸全層脫垂脫出4-8厘米;Ⅲ度直腸乙狀結腸脫垂脫出超過8厘米。伴隨肛門括約肌功能評估,可通過肛管直腸測壓明確損傷程度。
直腸脫垂患者需避免久蹲、便秘等腹壓增高行為,每日進行提肛運動收縮肛門動作增強盆底肌力量。飲食應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推薦燕麥、芹菜等富含粗纖維食物,配合適量溫水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重度脫垂者需考慮硬化劑注射或直腸懸吊固定術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