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可通過中藥調理、針灸療法、穴位按摩、氣功導引、飲食調養等方式治療。心力衰竭通常由心陽不振、氣滯血瘀、水濕內停、心腎陽虛、痰濁阻肺等原因引起。
1、中藥調理:
心陽不振者可選用參附湯、真武湯、苓桂術甘湯等溫陽利水方劑;氣滯血瘀型常用血府逐瘀湯、丹參飲、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需由中醫師辨證施治,避免自行用藥。
2、針灸療法:
選取內關、膻中、心俞等穴位進行電針或溫針灸,每周3次可改善心肌供血。實證配太沖、豐隆穴化痰祛瘀,虛證加關元、足三里培補元氣。需持續治療2-3個月見效。
3、穴位按摩:
每日按壓神門、勞宮穴各5分鐘緩解心悸,配合足三里揉按增強心功能。夜間呼吸困難時可按摩天突、定喘穴。手法宜輕柔持久,避免暴力按壓。
4、氣功導引:
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和六字訣"呵"字訣可調節心肺功能,每日晨起練習20分鐘。嚴重水腫者慎用動功,宜選擇靜坐調息法。
5、飲食調養:
限制鈉鹽攝入,多食冬瓜、赤小豆利水消腫;心悸者用龍眼肉、酸棗仁煮粥;氣虛者適量食用黃芪燉雞。忌食生冷油膩,每日飲水量控制在1500ml以內。
中醫治療需配合規范西醫用藥,急性發作期應立即就醫。日常可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睡眠時保持半臥位減輕心臟負荷。定期監測體重變化,記錄24小時尿量。保持情緒平穩,避免過度勞累,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出現下肢水腫加重或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時需及時復診調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