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可通過中藥調理、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光療等方式治療。濕疹通常由遺傳因素、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異常、環(huán)境刺激、精神壓力等原因引起。
1、中藥調理:濕疹患者可選用清熱利濕類中藥如黃柏、苦參、白鮮皮,或養(yǎng)血潤燥類中藥如當歸、地黃、白芍。中藥治療需辨證施治,濕熱型多用龍膽瀉肝湯,血虛型常用當歸飲子。中藥療程通常需3-6個月,部分患者可實現(xiàn)癥狀長期緩解。
2、抗組胺藥物: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第二代抗組胺藥可緩解瘙癢癥狀。這類藥物通過阻斷組胺H1受體發(fā)揮作用,適合伴有明顯瘙癢的急性期患者,需連續(xù)使用2-4周。
3、糖皮質激素:外用地奈德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鹵米松乳膏可快速控制炎癥反應。中強效激素適用于肥厚性皮損,面部等薄嫩部位建議選用弱效激素,連續(xù)使用不宜超過2周。
4、免疫抑制劑:他克莫司軟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鈣調磷酸酶抑制劑適用于面部及反復發(fā)作部位。這類藥物通過抑制T細胞活性減少炎癥,需每日2次持續(xù)使用4周以上,常見不良反應為局部灼熱感。
5、光療:窄譜UVB療法適用于頑固性濕疹,通過調節(jié)皮膚免疫反應減輕炎癥。治療需每周2-3次,累計20-30次可見明顯效果,常見不良反應為皮膚干燥和色素沉著。
濕疹患者日常應避免過度清潔,沐浴水溫控制在37℃以下,使用無皂基清潔產(chǎn)品。穿著純棉透氣衣物,室內(nèi)保持50%-60%濕度。飲食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組胺食物如海鮮、芒果、竹筍,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歐米伽3脂肪酸。適度進行瑜伽、冥想等減壓活動,保證充足睡眠。皮損滲出明顯時需及時就醫(yī),合并感染時需配合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