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覆合矯正后臉型可能發生改變,改變程度與牙齒移動范圍、骨骼改建及軟組織適應性有關。
矯正過程中上下前牙垂直向關系的改變直接影響面部下1/3高度。深覆合患者通常存在上前牙過度覆蓋下前牙的情況,通過壓低前牙或升高后牙,可能使下面部高度增加,改善下巴后縮視覺。
青少年患者骨骼可塑性較強,功能性矯治器引導下頜骨向前生長時,可能使頦部輪廓更突出。成年患者骨改建有限,但牙槽骨吸收與新生仍會導致頦唇溝角度變化,側面輪廓線趨于流暢。
嘴唇支撐度隨牙齒內收發生改變,原本因深覆合導致的頦肌緊張可能緩解。臨床觀察顯示,上前牙每內收1mm,上唇厚度減少0.7mm,下唇位置受下頜旋轉影響可能出現0.5-2mm前移。
Spee曲線整平過程中,后牙萌長可能使下頜發生順時針旋轉,導致下面部高度增加2-4mm。這種變化在開閉口運動時尤為明顯,可能改善原本因深覆合導致的"短面型"外觀。
原有面部骨骼比例、顳下頜關節適應性及肌肉記憶強度均影響最終效果。高角型患者矯正后下面部拉長更顯著,而低角型患者變化相對較小。正畸治療前通過頭影測量可預測80%的面型改變趨勢。
建議矯正期間配合咀嚼肌功能訓練,如交替單側咀嚼堅果類食物,每日進行5分鐘唇肌閉合練習。保持均衡營養攝入有助于牙槽骨改建,鈣質與維生素D每日推薦量分別為800mg和10μg。完成矯正后需持續佩戴保持器6-12個月,防止牙齒移位導致面型回彈。定期復診拍攝頭顱側位片可量化評估面型變化,正畸醫生會根據咬合穩定性調整保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