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癌的嚴重程度取決于分期和個體差異,早期發現可通過手術和化療控制,晚期可能出現轉移和并發癥。
腫瘤局限于腸壁黏膜層時5年生存率超過90%,浸潤至肌層或漿膜層時降至60%-70%,發生淋巴結轉移后生存率約為40%,遠處轉移階段生存率不足10%。病理分期需結合影像學和術后病理綜合評估。
早期患者適合腹腔鏡局部切除術或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進展期需行根治性乙狀結腸切除術配合淋巴結清掃。常用化療方案包含奧沙利鉑、卡培他濱、伊立替康等藥物組合,靶向治療可選擇貝伐珠單抗或西妥昔單抗。
乙狀結腸解剖位置決定其易轉移至肝臟和腹膜,腫瘤直徑超過5cm、低分化腺癌、脈管癌栓陽性者轉移風險增加3-5倍。典型轉移癥狀包括肝區疼痛、腹水、腸梗阻等。
吻合口瘺發生率約5%-10%,表現為發熱和腹膜炎;腸粘連可能引發慢性腹痛;造口相關并發癥包括皮炎和疝氣。術前營養支持及術后早期活動可降低并發癥概率。
術后2年內每3個月需檢測CEA腫瘤標志物,每6個月進行胸部CT和腹部增強CT檢查。腸鏡復查建議術后1年進行,發現腺瘤性息肉需及時切除以防癌變。
日常需保持高纖維飲食如燕麥、西蘭花,適量補充益生菌酸奶;術后6周開始低強度步行訓練,逐步過渡到游泳等有氧運動;造口護理應選用防漏貼環并定期更換造口袋。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消瘦癥狀時需及時復查腫瘤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