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硬下疳、皮疹等典型癥狀且有不安全性行為史時需警惕梅毒感染,確診需依靠血液檢測。
一、典型癥狀分期判斷:
一期梅毒表現為接觸部位出現無痛性硬下疳,多發生于生殖器或口腔,3-6周可自愈但病菌未清除。二期梅毒在感染后6周至6個月出現全身對稱性玫瑰疹,常見于手掌腳底,伴隨低熱、淋巴結腫大。三期梅毒可累及心血管、神經系統,出現樹膠腫、主動脈炎或癡呆等癥狀。
二、實驗室檢測方法:
非特異性血清試驗包括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和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用于初篩;特異性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和熒光螺旋體抗體吸收試驗可確認診斷。窗口期約2-4周,高危行為后需間隔時間檢測。
三、高危因素評估:
多性伴侶、男男性行為者、性工作者及吸毒人群感染風險較高。使用避孕套可降低但無法完全阻斷傳播,母嬰垂直傳播可能引起胎兒先天性梅毒。
日常需避免共用針具和剃須刀等可能接觸血液的物品,確診后性伴侶應同步檢測。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直至醫生確認無傳染性,規范使用青霉素類藥物可有效治愈。保持規律作息和均衡飲食有助于免疫力恢復,定期復查血清滴度直至轉陰。皮膚出現異常紅斑潰瘍應及時皮膚科就診,神經或心血管癥狀需多學科聯合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