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規正常仍需根據個體風險因素決定是否進行腸鏡檢查,高危人群建議定期篩查。
大便常規檢測主要針對消化道出血和寄生蟲感染,對早期腸息肉或微小腫瘤的檢出率不足50%。潛血試驗可能因維生素C攝入或取樣誤差出現假陰性,無法替代腸鏡的直觀可視化檢查。
年齡超過45歲、有腸癌家族史、長期炎癥性腸病患者需定期腸鏡檢查。這類人群可能攜帶APC基因突變,即使大便正常仍存在林奇綜合征等遺傳風險,腸鏡能發現直徑<5mm的平坦型病變。
持續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消瘦伴隨大便正常時,可能與腸易激綜合征、憩室炎等非腫瘤性疾病有關,也可能提示右半結腸腫瘤。腸鏡檢查能鑒別功能性腸病與器質性病變。
腸鏡可進行活檢和息肉切除,實現診斷治療一體化。相比CT仿真腸鏡,能檢出90%以上的腺瘤性息肉,對側向發育型腫瘤的識別率是糞便DNA檢測的3倍。
既往發現腺瘤性息肉者需每3年復查,絨毛狀腺瘤切除后1年需復查。日本研究顯示,50%的間期癌發生于未按時隨訪的患者中,這類患者大便潛血陽性率僅30%。
建議高風險人群每5年接受腸鏡檢查,日常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至每日30克,適量補充雙歧桿菌等益生菌。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可降低26%的腸癌風險,出現便血、里急后重等癥狀時需及時就醫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