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松動可通過牙周護理、咬合調整、營養補充等方式改善,通常由牙周炎、外傷、骨質疏松、激素變化、齲齒等因素引起。
牙周炎是牙齒松動的常見原因,牙齦萎縮和牙槽骨吸收導致牙齒支撐力下降。每日使用巴氏刷牙法清潔牙齒,配合牙線及沖牙器清除牙菌斑,定期進行超聲波洗牙可減緩病情進展。避免吸煙、減少碳酸飲料攝入有助于保護牙周組織。
長期咬合創傷可能造成個別牙齒松動。口腔醫生可通過調磨過高牙尖、制作咬合墊分散咬合力。夜間磨牙患者需佩戴頜墊,避免牙齒過度磨損。咀嚼時注意雙側交替使用,減少單側壓力。
鈣質與維生素D缺乏會影響牙槽骨密度。每日攝入300ml牛奶、50g奶酪或200g豆腐補充鈣質,適當曬太陽促進維生素D合成。富含維生素C的獼猴桃、西蘭花有助于膠原蛋白形成,維護牙周膜健康。
急性根尖周炎或牙齦膿腫引發的松動需及時就醫。醫生可能開具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嚴重者需進行根管治療清除病灶。伴牙齦出血時可短期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減輕炎癥。
二度以上松動的牙齒需采用纖維帶臨時固定或樹脂夾板固定,觀察3-6個月。若伴隨明顯移位或牙根吸收,可能需拔除后種植修復。妊娠期或糖尿病患者的牙齒松動應同步控制基礎疾病。
輕度牙齒松動通過改善口腔衛生習慣可能逐漸穩固,但需持續觀察2-4周。建議每日叩齒鍛煉增強牙周血液循環,選擇軟毛牙刷避免機械刺激。若松動持續加重、出現自發疼痛或溢膿,需立即進行牙周探診和X線檢查。長期保持均衡飲食,適量補充磷、鎂等礦物質,避免用牙齒開瓶蓋等硬物咬合行為,有助于維持牙齒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