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可通過手術切除、放射性碘治療、靶向藥物治療、內分泌治療、外部放射治療等方式治療。甲狀腺癌通常由基因突變、輻射暴露、碘攝入異常、遺傳因素、內分泌失調等原因引起。
1、手術切除:
手術是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根據腫瘤大小和擴散程度選擇甲狀腺部分切除或全切除。頸部淋巴結清掃術常用于存在淋巴結轉移的情況。術后需定期監測甲狀腺功能和鈣水平。
2、放射性碘治療:
術后殘留甲狀腺組織或轉移灶可采用放射性碘131治療。該療法通過碘131釋放的β射線破壞癌細胞,治療前需停用甲狀腺激素并低碘飲食2-4周。治療后需隔離3-7天避免輻射暴露。
3、靶向藥物治療:
晚期甲狀腺癌可選用索拉非尼、樂伐替尼、卡博替尼等靶向藥物。這些藥物通過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和信號傳導通路發揮作用,常見副作用包括手足綜合征、高血壓和腹瀉。
4、內分泌治療:
全甲狀腺切除術后需終身服用左甲狀腺素鈉,既替代生理功能又抑制促甲狀腺激素分泌。用藥劑量需根據體重、年齡和TSH水平調整,維持TSH在0.1-0.5mU/L可降低復發風險。
5、外部放射治療:
對無法手術的局部晚期腫瘤或骨轉移灶可采用外照射放療。調強放療技術能精準靶向腫瘤區域,分25-30次進行,總劑量60-70Gy。治療期間需保護皮膚避免陽光直射。
甲狀腺癌患者術后應保證優質蛋白攝入,適量食用海帶紫菜補充碘元素,避免十字花科蔬菜影響碘吸收。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太極拳和游泳有助于改善頸部活動度。定期復查甲狀腺超聲和甲狀腺球蛋白監測復發,保持TSH在目標范圍。出現聲音嘶啞或頸部腫塊需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