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脹氣可通過拍嗝排氣、腹部按摩、調整喂養姿勢、藥物干預、就醫檢查等方式治療。嬰兒脹氣通常由吞咽空氣、乳糖不耐受、腸道菌群失衡、牛奶蛋白過敏、腸套疊等原因引起。
1、拍嗝排氣:喂養后豎抱嬰兒,手掌呈空心狀由下至上輕拍背部,促進胃內空氣排出。每次哺乳間隔可分2-3次拍嗝,持續5-10分鐘。飛機抱姿勢可增加腹壓輔助排氣,注意支撐好頭頸部。
2、腹部按摩:餐后1小時用溫熱的掌心順時針按摩嬰兒臍周,配合屈膝壓腹動作促進腸蠕動。按摩油可選用含茴香或洋甘菊成分的嬰兒專用油,每日3-4次,每次持續3-5分鐘。
3、喂養調整:母乳喂養需確保正確含乳姿勢,避免乳頭混淆。奶瓶喂養選擇防脹氣奶嘴,保持45度傾斜角度。配方奶喂養可嘗試水解蛋白奶粉或低乳糖配方,減少產氣可能。
4、藥物干預:西甲硅油可破壞胃腸道氣泡表面張力,二甲硅油乳劑能緩解腸道痙攣。益生菌制劑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可調節腸道微生態,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5、病理排查:持續哭鬧伴嘔吐需排除腸套疊,果醬樣大便提示需急診就醫。牛奶蛋白過敏表現為濕疹或血便,可通過飲食回避試驗確診,必要時改用深度水解配方奶。
母乳媽媽需限制豆類、花椰菜等產氣食物攝入,嬰兒清醒時多做蹬腿運動促進腸道蠕動。使用襁褓包裹可緩解不適,注意避免腹部受壓。記錄每日脹氣發作時間與喂養關聯,持續48小時無改善或出現發熱、血便需兒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