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可能表現為無法控制排便、糞便滲漏、排便急迫感、肛門潮濕或皮膚刺激、糞便污染衣物等癥狀。
1、排便失控:患者常出現無意識排便,尤其在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時腹壓增高,導致少量糞便不自主排出。部分患者需使用成人紙尿褲防止污染衣物。
2、糞便滲漏:直腸儲存功能下降時,液態糞便易從肛門滲出,表現為內褲持續污漬。夜間平臥時肛門括約肌松弛可能加重滲漏現象。
3、急迫性失禁:便意突然且強烈,從感知到排便的間隔時間顯著縮短,常來不及到達廁所。這種情況多與直腸敏感性增高或炎癥刺激有關。
4、肛門不適:長期糞便刺激導致肛周皮膚出現紅腫、糜爛或瘙癢,可能繼發真菌或細菌感染。患者常主訴局部灼熱感和清潔困難。
5、功能受限:因擔心突發失禁,患者可能減少社交活動或回避外出。嚴重者會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影響生活質量。
日常護理需注重肛周清潔,排便后使用溫水沖洗并涂抹氧化鋅軟膏保護皮膚。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有助于改善糞便性狀,推薦每日食用燕麥、火龍果、奇亞籽等食物。凱格爾運動能增強盆底肌力量,具體方法為收縮肛門5秒后放松,每日練習3組每組10次。癥狀持續或伴隨肛門墜脹、出血時需及時就醫,排除直腸脫垂、神經源性膀胱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