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恥骨疼痛可能由激素水平變化、胎兒壓迫、分娩損傷、骨盆穩定性下降、恥骨聯合分離等原因引起。
1、激素水平變化:妊娠期松弛素分泌增加使韌帶松弛,恥骨聯合間隙增寬以適應分娩需求。這種生理性變化在產后4-12周逐漸恢復,期間可通過側臥休息、使用骨盆帶固定緩解不適。
2、胎兒壓迫:隨著胎兒體重增長,子宮對骨盆區域壓力增大,長期壓迫導致恥骨周圍肌肉勞損。產后應避免久站或單側負重,可嘗試蛙式臥位減輕局部壓力。
3、分娩損傷:急產、巨大兒或產鉗助產可能造成恥骨聯合周圍韌帶撕裂。急性期需臥床制動,配合冷敷處理,恢復期可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
4、骨盆穩定性下降:腹直肌分離及核心肌群無力會加重骨盆代償性傾斜。建議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逐步介入橋式運動、側平板支撐等低強度康復訓練。
5、恥骨聯合分離:當恥骨間隙超過10mm時可能診斷為病理性分離,多與多胎妊娠或既往骨盆外傷有關。通常表現為行走困難、翻身疼痛,需通過影像學確診。治療包括脈沖射頻鎮痛、體外沖擊波等物理療法,嚴重者需骨盆穩定手術。
產后6周內應避免劇烈運動及重體力勞動,日常活動時保持雙腿對稱動作。飲食注意補充鈣質與膠原蛋白,如牛奶、深海魚、骨湯等。若疼痛持續加重或伴隨下肢麻木,需及時排查骶髂關節炎或腰椎間盤突出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