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多數情況下不屬于嚴重疾病。該病以中耳積液為主要特征,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礙或上呼吸道感染引發,兒童發病率較高,多數患者經規范治療可痊愈。
一、疾病特點與分期:
急性期表現為耳悶脹感、聽力輕度下降,部分患者伴耳鳴;慢性期持續3個月以上可能出現傳導性耳聾。兒童患者常因表述不清表現為抓耳、煩躁或注意力不集中。積液性質可分為漿液性、黏液性或混合性,其中黏液性積液病程較長。
二、治療措施與預后:
急性期首選鼻用激素緩解咽鼓管水腫,配合黏液促排劑改善積液排出。慢性期需進行鼓膜穿刺或置管術,約80%患者術后聽力可恢復正常。合并腺樣體肥大的兒童患者建議同步切除腺樣體。治療期間需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飛機等氣壓變化活動。
日常護理需保持鼻腔通暢,可通過咀嚼口香糖促進咽鼓管開放。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誘發鼻咽部充血。建議每日進行兩次耳周熱敷,每次15分鐘。適度游泳有助于改善咽鼓管功能,但需佩戴專業耳塞防止進水。若出現耳痛加劇或發熱癥狀需及時復查,警惕繼發細菌性中耳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