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炎具有傳染性,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該疾病由陰道內菌群失衡導致,致病菌過度繁殖可能通過性行為傳遞給伴侶。
傳播途徑與高危因素:
性傳播是主要途徑,無保護性行為會顯著增加傳染風險。共用浴巾、坐便器等間接接觸也可能造成傳播,但概率較低。頻繁沖洗陰道、長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會破壞陰道微環境,增加患病和傳播幾率。妊娠期女性因激素變化更易發生菌群紊亂,需特別注意防護。
癥狀識別與診斷:
典型表現為灰白色稀薄分泌物伴魚腥味,外陰瘙癢或灼熱感。需通過婦科檢查結合分泌物化驗確診,顯微鏡下可見線索細胞。需與滴蟲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等鑒別,混合感染時癥狀可能不典型。
防治措施:
治療期間需避免性行為或全程使用避孕套,性伴侶應同步檢查。可選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藥物調節菌群,乳酸桿菌制劑有助于恢復微生態平衡。日常選擇棉質內褲并每日更換,避免穿緊身褲造成局部潮濕。清洗外陰時選擇pH4.0-4.5的專用護理液,水溫不超過37℃。
維持規律作息和均衡飲食有助于增強免疫力,建議每日攝入300克以上深色蔬菜。適當補充含益生菌的發酵食品如酸奶、納豆,限制高糖食物攝入。每周進行3-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每次持續30-40分鐘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治療期間每月復查分泌物,連續3次檢查正常方可確認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