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產過程中不一定都會出現撕裂或側切。是否發生取決于胎兒大小、產道條件、分娩速度等多種因素,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評估是否需要干預。
影響撕裂或側切的因素:
胎兒體重超過4千克、胎頭過大或產婦骨盆相對狹窄時,軟產道擴張受限,可能增加自然撕裂風險。第二產程過長或用力不當可能導致會陰部肌肉過度拉伸,此時醫生可能選擇側切以避免不規則撕裂。初產婦因會陰彈性較差,發生率高于經產婦。急產情況下產道未充分擴張,也易導致嚴重撕裂。
醫療干預的評估標準:
當出現胎兒窘迫需縮短產程、產婦有嚴重妊娠高血壓需盡快分娩等情況時,側切能有效減少母嬰并發癥。使用產鉗或胎頭吸引器助產時,多數需要配合側切擴大產道空間。對于既往有重度會陰裂傷史的產婦,預防性側切可降低再次嚴重撕裂的概率。目前醫療原則強調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會陰切開,我國側切率已從過去的70%降至約30%。
產后需每日用溫水清洗會陰部,采用側臥位減少傷口壓迫,6周內避免提重物及劇烈運動。飲食上增加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C攝入促進愈合,如鯽魚湯、獼猴桃等。出現紅腫滲液、劇烈疼痛或發熱時需及時復查。哺乳時分泌的催產素有助于子宮復舊,但需注意保持正確姿勢避免牽扯傷口。產后康復操應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開展,凱格爾運動能有效改善盆底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