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可通過骨密度檢測、X線檢查、實驗室檢查、骨折風險評估、超聲骨密度檢查等方式診斷。
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是診斷骨質疏松的金標準,通過測量腰椎和髖部的骨密度值判斷骨質流失程度。定量CT可三維評估骨小梁結構,適用于早期骨質疏松篩查。外周雙能X線檢測常用于體檢初篩,主要測量前臂跟骨部位。
常規X線片在骨量丟失30%以上時才能顯示異常,多用于發現椎體壓縮性骨折等并發癥。胸腰椎側位片可觀察椎體變形情況,椎體高度下降20%即提示骨折可能。X線檢查結合骨密度檢測能提高診斷準確性。
血鈣磷檢測可排除繼發性骨質疏松,堿性磷酸酶升高提示骨轉換活躍。骨代謝標志物包括β-膠原降解產物、骨鈣素等,能反映近期骨吸收和形成狀況。甲狀旁腺素和維生素D檢測有助于鑒別內分泌因素導致的骨量減少。
FRAX工具通過年齡、性別、體重等參數計算10年骨折概率,適用于未做骨密度檢測的初篩。Qfracture算法納入更多臨床風險因素,對50-90歲人群具有較高預測價值。風險評估需結合骨密度值進行綜合判斷。
跟骨定量超聲通過聲速和衰減反映骨質量,具有無輻射、便攜等優勢。橈骨超聲檢測常用于社區篩查,與DXA結果有中等相關性。超聲檢查異常者需進一步進行標準骨密度檢測確認。
日常可增加富含鈣質的乳制品、深綠色蔬菜攝入,每周進行3-5次負重運動如快走、爬樓梯。絕經后女性及65歲以上男性建議定期骨密度篩查,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需每6-12個月監測。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體征時應及時就醫,避免跌倒等可能引發骨折的危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