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可能由宮內感染、產時感染、產后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環境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生素治療、氧療、支持治療、環境控制、預防接種等方式干預。
母親妊娠期感染病原體經胎盤傳播給胎兒是常見原因。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梅毒螺旋體等病原體可導致胎兒肺部炎癥反應。這類肺炎患兒出生后多伴有肝脾腫大、皮膚瘀斑等全身感染癥狀。治療需靜脈注射更昔洛韋、青霉素等抗病原體藥物,同時需監測凝血功能及臟器損傷。
分娩過程中吸入被病原體污染的羊水或產道分泌物所致。B族鏈球菌、大腸桿菌是主要致病菌。患兒表現為呼吸急促、三凹征等典型癥狀。治療需選用氨芐西林聯合慶大霉素等抗生素,嚴重者需機械通氣支持。
接觸污染環境或護理人員傳播是主要感染途徑。金黃色葡萄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常見。患兒出現發熱、拒奶、呼吸暫停等癥狀。治療包括霧化吸入利巴韋林、靜脈用萬古霉素等,需嚴格隔離預防交叉感染。
早產兒IgG水平低、中性粒細胞功能缺陷易繼發肺炎。這類患兒感染進展快,易發展為膿毒癥。治療需輸注免疫球蛋白增強抵抗力,必要時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同時加強心電監護。
新生兒病房空氣污染、醫療器械消毒不徹底等可導致醫院獲得性肺炎。銅綠假單胞菌、克雷伯菌是常見耐藥菌。治療需根據藥敏結果選擇美羅培南、阿米卡星等高級抗生素,并徹底消毒環境。
母乳喂養可提供分泌型IgA增強呼吸道防御能力,每日進行撫觸促進肺循環。維持室溫24-26℃、濕度55%-65%,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對高危新生兒可預防性使用肺炎球菌疫苗,出院后定期隨訪胸片。出現呼吸頻率>60次/分或血氧飽和度<90%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