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可通過局部用藥、口服藥物、物理治療、飲食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等方式治療。口腔潰瘍通常由創傷刺激、維生素缺乏、免疫異常、感染因素、遺傳傾向等原因引起。
1、局部用藥:
使用復方氯己定含漱液、西地碘含片或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等藥物直接作用于潰瘍面。局部用藥能減輕疼痛,促進黏膜修復,抑制繼發感染。每日3-4次涂抹或含漱,用藥后30分鐘內避免進食飲水。
2、口服藥物:
維生素B族片、葡萄糖酸鋅口服液或轉移因子膠囊等系統性用藥適用于反復發作患者。這類藥物可糾正營養缺乏,調節免疫功能。需連續服用2-4周,配合血常規監測體內微量元素水平。
3、物理治療:
低能量激光照射或紫外線局部理療可加速潰瘍愈合。物理療法通過光生物刺激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環,每次治療5-8分鐘,每周2-3次,3-5次為一療程。
4、飲食調整:
增加獼猴桃、草莓等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補充動物肝臟、牡蠣等富含鋅的食物。避免辛辣、過燙或堅硬食物刺激潰瘍面,每日保證1500ml溫水攝入維持口腔濕潤。
5、習慣改善:
使用軟毛牙刷輕柔清潔口腔,戒煙限酒減少黏膜損傷。保持7-8小時睡眠調節免疫力,通過正念冥想緩解壓力,避免咬唇、磨牙等機械刺激行為。
建議每日飲用菊花茶、金銀花露等清熱解毒飲品,進行適度的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保持口腔清潔可使用生理鹽水含漱,定期口腔檢查排除白塞病等系統性疾病。潰瘍持續兩周不愈或伴隨發熱、淋巴結腫大需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