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感染可通過保持個人衛生、規范醫療操作、加強營養支持、監測體溫變化、及時處理傷口等方式預防。該病通常由細菌感染、產程損傷、貧血狀態、胎膜早破、醫療器械污染等原因引起。
1、清潔護理:產后每日用溫水清洗會陰部,從前向后擦拭,避免糞便污染。使用一次性護理墊并及時更換,惡露量大時每2-3小時更換衛生巾。產后6周內禁止盆浴和性生活,減少病原體侵入機會。
2、醫療防護:分娩時嚴格消毒器械和產道,醫務人員執行無菌操作。存在胎膜早破超過12小時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會陰側切或撕裂傷需分層縫合。產后24小時內監測宮縮及惡露性狀,異常出血需排查胎盤殘留。
3、營養干預:每日攝入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蛋、牛奶促進組織修復,補充動物肝臟和深綠色蔬菜預防貧血。保證2000ml飲水量稀釋尿液,適當進食核桃、亞麻籽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減輕炎癥反應。
4、體征監測:每日測量體溫4次,持續37.5℃以上需排查感染。觀察惡露顏色由鮮紅變淡的過程,出現惡臭或膿性分泌物提示感染。切口紅腫熱痛或出現硬結時,需進行分泌物培養和藥敏試驗。
5、風險控制:妊娠期控制血糖血壓降低并發癥風險,糾正貧血使血紅蛋白>110g/L。避免不必要的陰道檢查,高危產婦可預防性使用頭孢呋辛、甲硝唑等抗生素。哺乳前后清潔乳頭,乳腺炎時及時排空乳汁。
產后適當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每日散步20分鐘促進惡露排出。保持居室通風但避免直接吹風,穿著棉質透氣衣物。出現寒戰高熱、劇烈腹痛或意識改變需立即就醫,嚴重感染可能需靜脈輸注萬古霉素或進行清宮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