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廁所時間過長會增加患痔瘡的風險。長時間保持蹲姿會導致肛門周圍靜脈回流受阻,局部壓力持續增高,可能誘發或加重痔瘡。
痔瘡是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淤血、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排便時久蹲會使腹壓持續增加,肛門直腸部位靜脈血液回流不暢,靜脈內壓力反復升高,靜脈逐漸擴張形成痔核。正常排便時間應控制在3-5分鐘,超過10分鐘的久蹲行為屬于不良排便習慣。
1、生理性因素:
不良排便習慣是誘發痔瘡的重要因素。除久蹲外,排便時過度用力、頻繁憋便、如廁時玩手機分散注意力等行為都會延長排便時間。這類情況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改善,建議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有便意時及時如廁,排便時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
2、病理性因素:
痔瘡發病與靜脈壁薄弱、血管內壓增高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便血、肛門腫物脫出、疼痛等癥狀。長期便秘或腹瀉患者、妊娠期女性、久坐久站職業人群更易患病。這類人群需特別注意控制排便時間,必要時可使用緩瀉劑改善便秘,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預防痔瘡需建立良好排便習慣,每日攝入25-30克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推薦食用燕麥、火龍果、芹菜等食物。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可進行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保持肛門清潔,便后用溫水清洗,避免使用粗糙廁紙摩擦。若出現便血、肛門不適等癥狀持續不緩解,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