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可通過婦科檢查、實驗室檢測、影像學檢查、病原體培養、腹腔鏡檢查等方式診斷。該疾病通常由細菌感染、鄰近器官炎癥擴散、性傳播疾病、宮腔操作后感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
1、婦科檢查:醫生通過雙合診或三合診評估子宮及附件壓痛、宮頸舉痛等情況。慢性炎癥可能表現為子宮活動受限、附件區增厚或包塊。檢查時需配合醫生放松腹部肌肉以提高準確性。
2、實驗室檢測:血常規可見白細胞計數升高或正常,C反應蛋白可能增高。陰道分泌物檢查能發現白細胞異常增多,pH值改變提示菌群失調。性傳播疾病篩查需包括衣原體、淋球菌檢測。
3、超聲檢查:經陰道超聲可顯示輸卵管增粗、盆腔積液或輸卵管卵巢膿腫。多普勒超聲有助于鑒別炎性包塊與腫瘤。對于肥胖患者,經直腸超聲能獲得更清晰圖像。
4、病原體培養:宮頸分泌物培養可明確淋球菌、衣原體等特定病原體。藥敏試驗指導抗生素選擇。需注意采樣前48小時避免陰道沖洗或使用栓劑,以免影響結果。
5、腹腔鏡檢查:直視下觀察盆腔粘連程度、輸卵管形態及腹膜充血情況,同時可進行粘連松解或膿腫引流。該檢查適用于診斷困難或需鑒別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
日常飲食建議增加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深綠色蔬菜,適量補充益生菌維持陰道微生態平衡。避免久坐不動,每周進行3-5次盆底肌訓練或瑜伽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急性發作期需嚴格遵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治療期間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定期復查直至癥狀完全消失且炎癥指標恢復正常,長期反復發作者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