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動脈瘤可能由血管損傷、感染因素、動脈硬化、醫源性操作、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血管損傷:外傷或穿刺導致血管壁部分破裂,血液外滲被周圍組織包裹形成血腫。局部加壓包扎可促進血腫吸收,反復出血需血管外科介入治療。
2、感染因素:細菌性心內膜炎或血管炎破壞血管內皮結構。控制感染需使用頭孢曲松、萬古霉素等抗生素,合并膿腫需切開引流。
3、動脈硬化:血管壁脂質沉積導致中層彈性纖維斷裂。他汀類藥物延緩斑塊進展,血壓控制目標需低于140/90mmHg。
4、醫源性操作:導管置入或手術縫合不當造成血管穿孔。術中超聲監測可早期發現,二次手術修補需采用血管補片成形術。
5、自身免疫病:血管炎性反應導致管壁完整性破壞。糖皮質激素聯合環磷酰胺抑制免疫反應,生物制劑如托珠單抗可用于難治性病例。
假性動脈瘤患者需限制劇烈運動避免瘤體破裂,增加維生素C攝入促進血管修復,定期進行血管超聲監測瘤體變化。血壓控制應優先選擇ACEI類降壓藥,收縮壓維持在120mmHg以下可顯著降低破裂風險。出現局部搏動性包塊或突發疼痛需立即就醫,血管內支架植入術或開放手術修復是最終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