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上腺結節是腎上腺組織中的異常增生或腫塊,可能由皮質腺瘤、髓質嗜鉻細胞瘤、轉移性腫瘤、先天性腎上腺增生或感染性病變等原因引起。
腎上腺皮質腺瘤是最常見的良性結節類型,通常無功能性,少數可分泌過量皮質醇或醛固酮。這類結節多數通過影像學檢查偶然發現,直徑小于4厘米且無激素分泌異常時可定期隨訪觀察。
起源于腎上腺髓質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與RET、VHL等基因突變有關,通常表現為陣發性高血壓、頭痛、心悸三聯征。確診需檢測尿兒茶酚胺代謝物,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手段。
肺癌、乳腺癌、腎癌等惡性腫瘤可通過血行轉移至腎上腺,形成單側或雙側結節。這類結節質地硬且生長迅速,需結合原發癌病史和PET-CT評估,必要時行穿刺活檢明確性質。
21-羥化酶缺乏等遺傳性疾病可導致腎上腺皮質代償性結節樣增生,兒童期可能出現性早熟或電解質紊亂。診斷依賴激素檢測和基因分析,需終身補充糖皮質激素治療。
結核分枝桿菌、組織胞漿菌等病原體感染可形成腎上腺肉芽腫性結節,常伴隨腎上腺功能減退。抗感染治療同時需評估皮質醇水平,必要時給予激素替代療法。
發現腎上腺結節后應完善激素水平檢測和增強CT/MRI檢查,功能性結節或惡性傾向者需內分泌科與外科聯合診療。日常注意監測血壓變化,避免劇烈運動誘發嗜鉻細胞瘤危象,飲食上控制鈉鹽攝入以預防醛固酮增多癥相關高血壓,定期復查影像學評估結節動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