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破裂可能由外傷撞擊、銳器刺傷、化學灼傷、手術并發癥、基礎疾病等因素引起,后遺癥風險與損傷程度相關。
角膜或晶狀體損傷可能導致永久性視力下降,嚴重者出現光感喪失。視網膜脫離患者需通過玻璃體切割術聯合硅油填充治療,術后需保持俯臥位促進復位。
前房積血或房角結構破壞可能引發眼壓升高,表現為眼脹頭痛、視物模糊。急性發作時可使用布林佐胺滴眼液、拉坦前列素聯合口服乙酰唑胺控制眼壓。
嚴重鞏膜裂傷可能導致眼內容物脫失,最終引發眼球癆。對于無光感眼體可考慮義眼臺植入術改善外觀,羥基磷灰石義眼臺與多孔聚乙烯材料是常用選擇。
穿通傷后2-8周可能出現對側眼葡萄膜炎,與自身免疫反應相關。早期大劑量潑尼松龍沖擊治療聯合環孢素可降低失明風險,需監測肝腎功能變化。
突發性視力喪失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率高達37%。認知行為療法聯合正念訓練能改善心理狀態,必要時可短期使用帕羅西汀等藥物干預。
康復期需佩戴防護眼鏡避免二次傷害,每日補充葉黃素10mg與維生素C 500mg促進組織修復。建議進行定向行走訓練適應單眼視物,定期復查眼底OCT與視野檢查。游泳等劇烈運動需術后3個月經評估后進行,眼壓監測應持續至少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