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和息肉可通過肛門指檢和腸鏡檢查確診,建議盡早就醫明確診斷。
1、痔瘡的典型特征與診斷:
痔瘡是肛墊靜脈叢曲張形成的團塊,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典型癥狀包括排便時出血鮮紅色血附著于糞便表面、肛門瘙癢或疼痛,嚴重時可能出現痔核脫出。醫生通過肛門視診可發現外痔,肛門鏡或直腸鏡檢查能清晰觀察內痔情況。痔瘡通常不會惡變,但長期反復出血可能導致貧血。
2、腸息肉的臨床表現與鑒別:
腸息肉是腸黏膜隆起性病變,常見于直腸和乙狀結腸。多數息肉無癥狀,較大息肉可能引起便血血液與糞便混合、黏液便或里急后重感。結腸鏡檢查是確診金標準,可直觀觀察息肉形態、大小并取活檢。腺瘤性息肉有惡變風險,尤其直徑超過1厘米的絨毛狀腺瘤需特別關注。
3、診斷流程與鑒別要點:
初診時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包括便血特點、排便習慣改變等。肛門指檢可觸及低位直腸息肉和痔核,但高位病變需依賴腸鏡。電子結腸鏡能檢查全結腸,同時可進行息肉切除。CT仿真腸鏡適合不能耐受普通腸鏡者。關鍵鑒別點在于:痔瘡出血量少且與糞便不混合,息肉出血常與糞便交融;痔瘡多伴肛門不適,息肉早期常無癥狀。
日常應注意保持規律排便,每日攝入25克以上膳食纖維如燕麥、芹菜,避免久坐久站。便后建議用溫水清洗肛門,可進行提肛運動鍛煉盆底肌。若確診為痔瘡,可遵醫囑使用痔瘡栓劑;發現息肉則需根據病理類型制定隨訪計劃。建議4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腸癌篩查,有家族史者更應重視早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