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可通過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藥物緩解癥狀。發熱通常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免疫反應、中暑、炎癥反應等原因引起。
1、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發熱的常見原因,流感病毒、鼻病毒等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引發免疫應答。體溫升高是機體清除病毒的防御機制,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配合物理降溫促進康復。
2、細菌感染:鏈球菌、肺炎球菌等細菌感染會導致持續高熱,需聯合抗生素治療。布洛芬能有效緩解頭痛肌肉酸痛,但需明確感染源后針對性使用抗菌藥物,避免自行濫用。
3、免疫反應:疫苗接種或過敏反應引起的發熱屬于生理性防御。阿司匹林具有抗炎解熱作用,兒童需避免使用以防瑞氏綜合征,成人短期用藥不超過三天。
4、中暑因素: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節失衡會出現高熱無汗。需立即轉移至陰涼處,服用電解質溶液補充體液,禁用解熱藥以免掩蓋病情,嚴重者需靜脈補液治療。
5、炎癥反應:創傷或手術后組織炎癥釋放致熱原。雙氯芬酸鈉能抑制環氧化酶活性,需監測肝腎功能,合并感染時需配合頭孢類抗生素控制原發病。
發熱期間應保持每日2000ml水分攝入,選擇米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體溫超過38.5℃持續三天或出現意識模糊需急診處理,兒童患者避免酒精擦浴,孕婦用藥前需咨詢醫師。適當進行溫水擦浴物理降溫,室溫控制在24-26℃有利于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