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焦慮癥可能由神經遞質失衡、慢性疾病困擾、社會角色轉變、藥物副作用、家族遺傳等因素引起。
1、神經遞質失衡:大腦內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水平異常會影響情緒調節功能,這類生理性因素可通過規律作息、日光浴、補充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牛奶改善。
2、慢性疾病困擾: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可能誘發焦慮,這與疼痛不適及長期用藥壓力有關,通常伴隨睡眠障礙、心悸等癥狀。控制原發病需遵醫囑使用降壓藥氨氯地平、纈沙坦或降糖藥二甲雙胍、格列美脲。
3、社會角色轉變:退休后社交圈縮小、經濟收入減少等社會心理因素易引發失落感,建議通過參加社區活動、培養書法或園藝等興趣愛好重建生活節奏。
4、藥物副作用:部分治療帕金森病的多巴胺能藥物或激素類藥物可能干擾情緒中樞,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如用普拉克索替代左旋多巴。
5、家族遺傳:有焦慮癥家族史者杏仁核過度活躍風險增加,這類人群需定期進行心理評估,認知行為療法聯合正念訓練效果顯著。
日常飲食可增加深海魚、核桃等ω-3脂肪酸攝入,太極拳或八段錦等低強度運動每周3次,建立固定睡眠時間表。癥狀持續加重時需心理科就診,排除抑郁癥或癡呆等共病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