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需根據具體病因選擇藥物,常見調理藥物包括烏雞白鳳丸、益母草顆粒、逍遙丸等。中醫辨證施治是核心,需區分氣血不足、肝郁氣滯等證型針對性用藥。
一、氣血兩虛型月經不調:
表現為經量少色淡、周期延后伴乏力頭暈,可選用八珍益母丸或人參歸脾丸。這類藥物含人參、黃芪等補氣藥材,配合當歸、熟地黃養血成分,適合產后失血或長期貧血患者。日常可搭配紅棗枸杞茶,避免生冷飲食。
二、肝郁氣滯型月經不調:
常見經前乳房脹痛、經血暗紫有血塊,宜選用柴胡疏肝散或丹梔逍遙丸。藥物中的柴胡、香附能疏肝解郁,梔子可清熱調經。此類患者需保持情緒舒暢,睡前用玫瑰花泡水代茶飲。
三、寒凝血瘀型月經不調:
特征為經期腹痛拒按、經血夾黑塊,適用艾附暖宮丸或少腹逐瘀顆粒。方中艾葉、肉桂能溫經散寒,川芎、紅花可活血化瘀。日常可用生姜紅糖水暖宮,避免冷水洗浴。
月經不調患者需監測基礎體溫和經期變化,記錄至少3個月經周期供醫生參考。適量運動如瑜伽、八段錦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環,飲食宜選擇黑豆、櫻桃等含鐵豐富食物。若出現非經期出血或閉經超過3個月,需及時進行婦科超聲和性激素六項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