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出現便血屬于嚴重情況,需立即就醫。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常見并發癥,多由門靜脈高壓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引起,血液經腸道排出可呈現黑色柏油樣便或鮮紅色血便。
一、肝硬化便血的發病機制:
門靜脈高壓是核心病理基礎。肝硬化時肝內纖維組織增生阻礙血流,導致門靜脈系統壓力升高,側支循環開放形成靜脈曲張。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占肝硬化出血的70%,其余可能來源于門脈高壓性胃病或消化性潰瘍。出血量較大時,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短即表現為鮮紅色血便。
二、臨床分級與危險因素:
根據出血量可分為輕度<500ml、中度500-1000ml和重度>1000ml。Child-Pugh分級C級、既往出血史、內鏡下可見紅色征是再出血高危因素。急性大出血可引發失血性休克,24小時內再出血率高達30%,6周死亡率約20%。伴隨嘔血、心悸、冷汗等癥狀提示活動性出血。
三、緊急處理與長期管理:
急性期需禁食并靜脈應用生長抑素類似物降低門脈壓力,內鏡下套扎或組織膠注射是首選止血方式。預防再出血需定期內鏡監測,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可降低門脈壓力。合并腹水者需限制鈉鹽攝入,每日蛋白質攝入建議1.2-1.5g/kg體重,優先選擇植物蛋白和乳清蛋白。
肝硬化患者應嚴格戒酒,避免粗糙堅硬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每周進行3-5次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每次不超過30分鐘。定期監測血常規、肝腎功能及腹部超聲,出現頭暈、心悸等貧血癥狀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