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應性皮炎可通過中藥內服、中藥外敷、針灸療法、飲食調理、情志調節等方式治療。特應性皮炎通常由稟賦不耐、濕熱內蘊、血虛風燥、情志失調、外邪侵襲等原因引起。
1、中藥內服:
根據證型選用不同方劑,濕熱型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血虛型選用當歸飲子,脾虛濕盛型采用參苓白術散。常用藥物包括黃芩、白鮮皮、地膚子等具有清熱燥濕功效的藥材,療程需持續2-3個月。需由中醫師辨證后調整配伍,兒童患者常配合健脾藥物如茯苓、白術。
2、中藥外敷:
急性期滲出可用馬齒莧、黃柏煎湯冷濕敷,慢性肥厚皮損選用青黛散油調敷。紫草油、甘草油等外用制劑能修復皮膚屏障,每日涂抹2-3次。藥浴療法采用苦參、蛇床子等煮沸后晾至適宜溫度浸泡,每周2-3次,注意避免水溫過高刺激皮膚。
3、針灸療法:
選取曲池、血海、三陰交等主穴配合局部圍刺,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耳穴貼壓選取肺、神門、內分泌等穴位,每周更換2次。艾灸適用于寒性體質患者,隔姜灸足三里能改善免疫功能,每次15-20分鐘。
4、飲食調理:
忌食海鮮、牛羊肉等發物及辛辣刺激食物,適當增加蓮子、薏苡仁等健脾食材。推薦飲用金銀花露、綠豆湯等清熱解毒飲品,嬰幼兒患者需避免過早添加高蛋白輔食。長期服用紅棗枸杞粥可改善血虛體質。
5、情志調節:
采用五行音樂療法中屬水的羽調音樂進行疏導,配合呼吸吐納練習。肝郁氣滯型患者可練習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式,每日晨起練習15分鐘。建立規律作息避免熬夜,瘙癢發作時通過穴位按摩緩解焦慮情緒。
中醫治療期間需保持皮膚清潔但避免過度洗浴,穿著純棉透氣衣物減少摩擦刺激。建議每周進行30分鐘太極拳等舒緩運動,配合食用山藥、百合等潤肺健脾食材。急性發作期皮損滲液增多或繼發感染時應及時中西醫結合處理,慢性患者建議每年三伏天進行穴位敷貼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