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產可能由胎兒過大、產道異常、子宮收縮乏力、胎位不正、產婦心理壓力等因素引起。
1、胎兒因素:
胎兒體重超過4000克或頭圍過大時,可能無法順利通過產道。巨大兒常與妊娠期糖尿病、遺傳因素有關,表現為超聲檢查顯示胎兒腹圍或雙頂徑超標。控制孕期血糖、避免過度營養攝入可降低風險,必要時需通過剖宮產終止妊娠。
2、產道異常:
骨盆狹窄或形態異常會阻礙胎兒下降,常見于身材矮小或先天性骨盆畸形的產婦。這類情況需在孕晚期進行骨盆測量評估,若發現中骨盆狹窄,通常建議選擇剖宮產手術。軟產道異常如宮頸堅韌也可能導致產程停滯。
3、宮縮問題:
子宮收縮力不足使宮頸擴張緩慢,可能與產婦疲勞、電解質紊亂有關。表現為產程超過20小時且宮縮間隔超過5分鐘。可通過人工破膜、靜脈滴注縮宮素加強宮縮,嚴重時需器械助產或中轉剖宮產。
4、胎位不正:
臀位、橫位等異常胎位占難產的15%-20%,多與羊水過多、子宮畸形相關。妊娠32周后可嘗試外倒轉術矯正,失敗者需提前制定剖宮產計劃。分娩過程中出現的持續性枕后位也屬于胎位異常。
5、心理因素:
焦慮恐懼情緒會通過神經內分泌機制抑制宮縮,初產婦更易出現應激性產程停滯。產前參加分娩預演、學習拉瑪澤呼吸法能緩解緊張,必要時可聯合心理疏導與鎮痛分娩技術。
保持適度運動如孕期瑜伽、凱格爾訓練能增強盆底肌力量;飲食注意補充鋅、維生素E等營養素以維持子宮肌層功能;定期產檢監測胎兒發育與骨盆條件,發現高危因素時及時與產科醫生溝通分娩方案。出現規律宮縮后保持自由體位活動,利用重力作用促進胎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