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血栓可能由導管刺激血管內皮、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壁損傷、導管材質過敏、肢體活動不足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凝治療、導管拔除、壓力治療、藥物溶栓、手術取栓等方式干預。
1、導管刺激:導管長期留置可能摩擦血管內皮引發炎癥反應,激活凝血系統形成附壁血栓。表現為置管側手臂局部紅腫熱痛,血管呈條索狀硬化。需每日觀察穿刺點情況,避免提重物或劇烈甩臂。
2、血液高凝:腫瘤患者、長期臥床者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易在導管周圍聚集。可能出現患肢周徑增粗超過3厘米,皮膚發紺或靜脈迂曲擴張。建議增加飲水至2000ml/日,臥床時抬高肢體30度。
3、血管損傷:穿刺技術不當或導管移位導致靜脈內膜撕裂。典型癥狀為突發性刺痛伴肩頸部放射痛,超聲可見靜脈腔內低回聲團塊。需立即暫停輸液并肝素封管,嚴重時需靜脈注射依諾肝素、華法林或利伐沙班。
4、過敏反應:部分患者對聚氨酯導管材質產生排異反應,誘發血管痙攣和血栓前狀態。常見導管周圍皮疹伴頑固性水腫,D-二聚體持續升高。需更換硅膠材質導管,配合氯雷他定抗過敏治療。
5、制動過度:肢體長期保持固定姿勢致血流緩慢。早期表現為握拳時手背靜脈不充盈,后期出現皮膚溫度降低。應每2小時進行握拳-松拳訓練,睡眠時使用間歇性氣壓泵治療。
預防PICC血栓需控制每日輸液量不超過1500ml,避免導管內血液反流。置管側肢體可進行非負重性活動如手指操、腕關節旋轉,但禁止測量血壓或抽血。推薦低脂高纖維飲食,每日攝入深海魚類50克補充ω-3脂肪酸。出現進行性水腫或胸痛需立即進行血管超聲檢查,必要時行導管相關性血栓切除術或經導管溶栓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