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通常在出生后2-3周內自然消退。生理性黃疸無需特殊治療,病理性黃疸需根據病因進行干預。
1. 生理性黃疸:
約60%足月兒和80%早產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現,4-5天達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可能延長至3-4周。與新生兒肝臟代謝功能不成熟有關,膽紅素水平通常不超過12mg/dl。日常需加強喂養促進排便,通過頻繁哺乳每日8-12次幫助膽紅素排出。注意觀察皮膚黃染范圍是否從面部擴散至軀干,若僅限頭頸部多為輕度。
2. 病理性黃疸:
若出生24小時內出現黃疸、每日膽紅素上升超過5mg/dl、足月兒持續超過2周或早產兒超過4周,需考慮病理性黃疸。可能與母嬰血型不合、感染、紅細胞酶缺陷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皮膚黃染迅速加重、嗜睡、拒奶等癥狀。需進行藍光治療,嚴重者需換血。母乳性黃疸屬于特殊類型,停喂母乳3天后膽紅素下降50%可確診,恢復哺乳后膽紅素可能輕度回升但無需中斷喂養。
護理期間應保持每日16-18小時自然光照射避免直射眼睛,室溫維持在24-26℃。哺乳母親需避免食用蠶豆、磺胺類藥物等可能誘發溶血的物質。每2小時評估一次喂養量及大小便次數,記錄尿布重量變化。若發現四肢或手足心出現黃染、體溫異常或哭聲微弱,應立即就醫。出院后每周復查膽紅素直至正常范圍,早產兒需持續監測至矯正月齡1個月。適當進行新生兒撫觸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代謝廢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