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動是胎兒在子宮內活動的表現,正常胎動次數每小時3-5次。胎動次數受胎兒睡眠周期、孕婦活動狀態、孕期階段等因素影響。胎動異常可能提示胎兒宮內窘迫,需結合胎心監護綜合評估。
1、睡眠周期影響:胎兒睡眠周期約20-40分鐘,睡眠期間胎動減少。孕婦可通過左側臥位、輕拍腹部等方式喚醒胎兒。持續2小時無胎動需就醫。
2、孕周差異:孕28周后胎動規律性增強,32-34周達高峰。初產婦感知胎動晚于經產婦,孕20周后需每日固定時間計數胎動。
3、母體狀態:孕婦進食后血糖升高,胎動通常增加30%。長時間空腹或低血糖狀態可能導致胎動減少。建議每日餐后1小時進行胎動計數。
4、環境刺激:聲音、觸摸等外部刺激可引發胎動。音樂胎教時選擇低頻舒緩曲目,避免突然的尖銳聲響。胎動頻繁伴腹痛需排除胎盤早剝。
5、病理性變化:胎動突然減少50%以上可能與臍帶繞頸、胎盤功能減退有關。伴隨胎心率異常或陰道流血時,需立即進行超聲檢查和胎心監護。
孕婦應建立每日胎動記錄表,選擇早中晚固定時段各計數1小時。正常情況每日胎動不少于10次,若12小時累計少于20次或每小時少于3次,需及時產科就診。合理補充蛋白質和鐵劑,避免長時間仰臥位,適度散步有助于改善胎盤血液循環。胎動異常時可通過吸氧、改變體位等應急處理,必要時住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