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竇糜爛可能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膽汁反流、應激性損傷、胃酸分泌異常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藥物治療、內鏡下止血、調整飲食習慣、根除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等方式干預。
1、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竇糜爛最常見病因,該細菌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局部炎癥和糜爛。典型癥狀包括上腹隱痛、餐后飽脹。確診需通過碳13/14呼氣試驗或胃鏡活檢,治療需采用四聯療法兩種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劑。根除細菌后糜爛多可逐漸修復。
2、藥物因素: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護能力。這類患者常見夜間上腹痛伴反酸,胃鏡下可見多發性點狀糜爛。需在醫生指導下換用對胃損傷較小的塞來昔布,或聯用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
3、膽汁反流:
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胃竇時,膽汁酸會溶解胃黏膜表面的磷脂層。患者常有口苦、嘔吐黃綠色液體等癥狀,胃鏡可見膽汁湖和黏膜充血。治療需使用促胃腸動力藥多潘立酮結合鋁碳酸鎂中和膽汁酸,嚴重者需手術重建消化道解剖結構。
4、應激性損傷:
嚴重創傷、大手術或精神應激會導致胃黏膜微循環障礙,出現多發性糜爛甚至出血。這類患者突發嘔血或黑便,胃鏡下可見彌漫性黏膜破損。需靜脈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泮托拉唑,同時治療原發疾病,必要時行內鏡下止血。
5、胃酸異常:
胃泌素瘤或功能性酸分泌增多時,過量胃酸直接腐蝕胃竇黏膜。表現為饑餓痛、夜間痛,胃鏡可見圓形糜爛灶。需檢測胃酸分泌功能,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埃索美拉唑抑制胃酸,合并出血時需內鏡下鈦夾封閉創面。
胃竇糜爛患者日常需避免辛辣、過酸食物及酒精,選擇小米粥、山藥等富含粘蛋白的食物。進食定時定量,餐后1小時內避免平臥。建議進行八段錦等溫和運動改善胃腸蠕動,但急性出血期需絕對臥床。定期復查胃鏡監測黏膜修復情況,中重度異型增生需警惕癌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