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可能由疾病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高齡衰弱、癌癥晚期、慢性病急性加重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癥狀控制、家屬輔導、靈性關懷等方式治療。
1、疾病終末期:
疾病終末期患者常出現多系統功能衰退,疼痛與呼吸困難是主要癥狀。采用嗎啡緩釋片、芬太尼透皮貼等藥物控制疼痛,配合無創呼吸機改善通氣功能。護理重點在于每2小時翻身拍背預防壓瘡,保持口腔清潔減少感染風險。
2、器官功能衰竭:
心衰或腎衰晚期患者可能出現水腫、尿量減少等癥狀。可能與心肌細胞凋亡、腎小球硬化等因素有關。通過呋塞米注射液減輕液體潴留,限制每日鈉鹽攝入低于3g。監測體重變化和出入量平衡是重要護理措施。
3、高齡衰弱:
90歲以上老人常見肌少癥和吞咽困難,需將食物處理為糊狀或流質。每日進行被動關節活動維持肢體功能,使用防跌倒床墊預防骨折。音樂療法和撫觸溝通能緩解焦慮情緒。
4、癌癥晚期:
惡性腫瘤終末期往往伴隨惡病質和劇烈疼痛。可能與腫瘤轉移、炎癥因子風暴有關,表現為頑固性嘔吐、病理性骨折。采用鹽酸羥考酮控釋片鎮痛,地塞米松減輕腦水腫,必要時行神經阻滯術。
5、慢性病急性加重:
COPD或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易出現急性發作。與感染、電解質紊亂相關,癥狀包括意識模糊、腹水增多。通過抗生素控制感染,人血白蛋白糾正低蛋白血癥,體位引流促進排痰。
臨終階段建議提供溫度適宜的流質飲食如米湯、果蔬汁,每日進行四肢按摩促進血液循環。保持環境安靜光線柔和,允許家屬參與基礎護理。醫療團隊需定期評估癥狀變化,及時調整鎮痛方案,尊重患者宗教信仰完成生命回顧。社會工作者應協助處理法律文書,心理咨詢師疏導家屬哀傷情緒,形成多學科協作的全程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