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內疝可通過手法復位、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腸管切除術、腸吻合術等方式治療。腹內疝通常由先天性解剖異常、腹部手術后粘連、創傷性腸系膜缺損、腸旋轉不良、肥胖等因素引起。
1、手法復位:
早期嵌頓性腹內疝可嘗試手法復位,醫生通過體外觸診配合體位調整促使疝內容物回納腹腔。適用于無腸管缺血壞死體征的患者,需在發病6小時內完成操作,復位后仍需密切觀察24小時排除遲發性腸穿孔風險。
2、腹腔鏡手術:
腹腔鏡下疝修補術是當前首選治療方式,通過3-5個穿刺孔置入器械,分離粘連組織后還納疝內容物,使用聚丙烯補片封閉疝環。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適用于大多數非絞窄性腹內疝病例。
3、開腹手術:
對于復雜型腹內疝或已發生腸絞窄的患者,需行開腹探查術。術中需全面檢查腹腔,切除壞死腸段后行一期吻合,同時修補疝環缺損。開腹手術能更直觀處理腹腔內廣泛粘連等復雜情況。
4、腸管切除術:
當疝內容物出現不可逆缺血壞死時,需切除病變腸段。切除范圍根據腸管活力決定,通常需超出壞死區域5厘米以上,確保吻合口血供良好。術后需胃腸減壓并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5、腸吻合術:
腸切除后需行端端吻合或側側吻合重建消化道連續性,采用可吸收縫線分層縫合。對于低位直腸病變可能需臨時性結腸造口,待二期手術還納。吻合口需保持無張力狀態以防瘺管形成。
腹內疝術后需保持半流質飲食2周,逐步過渡到低纖維普食,避免食用豆類、洋蔥等產氣食物。恢復期應穿著腹帶減輕腹腔壓力,3個月內禁止提重物及劇烈運動。定期復查腹部CT評估修補情況,出現持續腹痛、嘔吐需立即就醫。建議控制體重在BMI24以下,預防便秘減少腹壓增高因素,既往腹部手術史者應每年進行專項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