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的癥狀包括局部疼痛、關節腫脹、活動受限、關節不穩、壓痛明顯。
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后,患者常感到內側關節間隙疼痛,尤其在膝關節屈伸或側向活動時疼痛加劇。疼痛程度與損傷嚴重性相關,輕度損傷可能僅表現為活動時隱痛,重度撕裂可出現持續性銳痛。疼痛區域通常局限于韌帶附著點附近,按壓時痛感更為明顯。
韌帶損傷后48小時內會出現局部腫脹,由于韌帶周圍血管破裂導致出血和組織液滲出。腫脹程度與損傷程度成正比,嚴重者可觀察到膝關節明顯膨隆。腫脹可能伴隨皮膚發熱感,但通常不會出現顯著發紅。冰敷和抬高患肢有助于緩解腫脹癥狀。
患者常表現為膝關節屈伸活動范圍減小,上下樓梯或下蹲動作困難。急性期可能因疼痛和腫脹導致關節僵硬,慢性期則可能因瘢痕形成影響關節活動度。部分患者會出現行走時膝關節"卡頓"感,但不同于半月板損傷的機械性交鎖癥狀。
中重度韌帶損傷會導致膝關節內側穩定性下降,表現為行走時關節"打軟腿"或突然無力感?;颊呖赡苤髟V膝關節在扭轉運動時出現異常滑動感,運動時容易反復扭傷。進行外翻應力試驗時可誘發明顯疼痛和異常關節間隙張開。
韌帶損傷部位存在明確壓痛點,通常在股骨內上髁或脛骨內側平臺附近。壓痛檢查有助于定位損傷具體位置,需與鵝足滑囊炎等周圍組織病變鑒別。慢性損傷患者可能觸及韌帶局部增厚或結節樣改變。
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患者需避免劇烈運動,急性期可采用RICE原則處理?;謴推诮ㄗh進行直腿抬高、靜蹲等康復訓練,適當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促進組織修復。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有助于維持關節功能,必要時使用護膝提供外部支撐。若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關節交鎖,需及時就醫排除合并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