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引起的發燒可通過口服補液鹽、調整飲食結構、物理降溫、藥物對癥治療、控制感染源等方式治療。腹瀉伴發熱通常由病毒性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腸道菌群失調、脫水電解質紊亂、繼發性感染等原因引起。
腹瀉發燒會導致水分大量流失,口服補液鹽能補充鈉鉀氯等電解質。選擇低滲型口服補液鹽Ⅲ,每袋沖調250ml溫水,少量多次飲用。觀察尿液顏色變淺提示補水充足,兒童4小時內應喝完500ml。
發病期選擇低渣低纖維的BRAT飲食香蕉、米飯、蘋果泥、吐司,避免乳制品和高糖食物。癥狀緩解后逐步添加蒸蛋、藕粉、去皮雞肉等易消化蛋白質,烹調方式以蒸煮為主,每日分5-6餐少量進食。
體溫低于38.5℃可采用溫水擦浴,重點擦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處。使用退熱貼敷額頭,每4小時更換一次。保持室溫22-24℃,穿著純棉透氣衣物,避免酒精擦浴導致寒戰。
蒙脫石散可吸附腸道毒素,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調節菌群,對乙酰氨基酚緩解發熱。細菌性腹瀉需用諾氟沙星或頭孢克肟,輪狀病毒感染者禁用抗生素。體溫超過39℃或血便需立即就醫。
處理嘔吐物需戴手套并用含氯消毒劑擦拭,餐具煮沸15分鐘。如確診諾如病毒需隔離至癥狀消失72小時,哺乳期母親腹瀉應暫停親喂。接觸患者后需用流動水洗手至少20秒,注意指甲縫清潔。
恢復期每日補充100g低脂酸奶改善腸道菌群,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促進消化功能。觀察大便性狀和次數變化,若持續3天未改善或出現嗜睡、眼窩凹陷等脫水體征,需急診靜脈補液治療。注意補充鋅制劑可縮短病程,兒童每日補充20mg元素鋅連續10-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