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性閉經可能由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早衰、卵巢腫瘤、內分泌失調、染色體異常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激素替代治療、促排卵藥物、手術切除腫瘤、心理調節、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干預。
多囊卵巢綜合征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可能與胰島素抵抗、遺傳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月經稀發、痤瘡、多毛等癥狀。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糖食物攝入,增加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有助于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40歲前出現卵巢功能衰竭可能與自身免疫疾病、醫源性損傷有關,常伴隨潮熱、陰道干澀等癥狀。雌孕激素序貫療法可緩解低雌激素癥狀,藥物選擇包括戊酸雌二醇片、黃體酮膠囊、地屈孕酮片。
分泌激素的卵巢腫瘤如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會干擾正常月經周期,可能出現腹部包塊、異常子宮出血。腹腔鏡卵巢囊腫剔除術或患側附件切除術是主要治療方式,術后需定期監測激素水平。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失調導致促性腺激素分泌異常,常見誘因包括過度節食、長期精神壓力。規律作息保證7-8小時睡眠,練習正念冥想有助于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特納綜合征等染色體疾病會造成原始卵泡先天缺失,典型特征為身材矮小、第二性征不發育。生長激素聯合雌激素治療可促進發育,需終身隨訪心血管和骨骼健康。
每日攝入30克大豆異黃酮、500克深色蔬菜有助于維持雌激素水平,每周進行3次瑜伽或普拉提鍛煉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環。建立月經日記記錄基礎體溫變化,避免接觸雙酚A等環境雌激素干擾物,婦科超聲和AMH檢測應每6-12個月復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