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位性低血壓可通過調整體位速度、增加水鹽攝入、穿戴彈力襪、適度運動、藥物治療等方式改善。體位性低血壓通常由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血容量不足、藥物副作用、久站久臥、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體位調整:
改變體位時需緩慢進行,從臥位轉為坐位時停留30秒,再緩慢站立。避免突然起身或長時間站立后快速改變姿勢,可減少腦部供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癥狀。起床前可先活動四肢促進血液循環。
2、水鹽補充:
每日飲水不少于2000ml,適量增加食鹽攝入至6-8g/天。淡鹽水或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能快速擴充血容量,改善直立時血壓下降。避免飲酒及高溫環境大量出汗導致脫水。
3、物理輔助:
穿戴醫用梯度彈力襪可增加下肢靜脈回流,壓力范圍建議20-30mmHg。餐后采取半臥位休息,使用腹部綁帶減少內臟血液淤積。避免長時間泡熱水澡或桑拿。
4、運動訓練:
每日進行30分鐘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配合踮腳尖、腿部抗阻訓練增強肌肉泵作用。傾斜床訓練從15°開始逐步增加角度,每次10分鐘改善血管調節功能。
5、藥物干預:
嚴重者可短期使用氟氫可的松、米多君或屈昔多巴等藥物。氟氫可的松通過保鈉作用增加血容量,米多君刺激血管α受體提高外周阻力。需監測臥位高血壓等副作用。
體位性低血壓患者應保持均衡飲食,重點補充鐵、維生素B12等造血原料,避免高碳水化合物一次性大量攝入。推薦八段錦、瑜伽等舒緩運動改善神經調節功能,睡眠時抬高床頭10-15厘米。癥狀持續或伴意識喪失需排查帕金森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