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瘺確診后應盡早治療。早期干預可降低復發風險,避免感染擴散引發肛周膿腫等并發癥。
肛瘺是肛管直腸周圍組織的慢性感染性管道,由內口、瘺管和外口組成。典型癥狀包括肛門周圍反復流膿、腫痛、瘙癢,排便時可能出現不適感。根據瘺管走向可分為低位肛瘺和高位肛瘺,前者瘺管穿過肛門外括約肌淺部,后者則穿過深部或更高位置。
一、急性感染期治療:
肛瘺急性發作伴紅腫熱痛時需先控制感染。醫生可能開具抗生素如頭孢類、甲硝唑等,配合溫水坐浴緩解癥狀。此階段暫不宜手術,待炎癥消退后再行根治性治療。
二、擇期手術治療:
靜止期是理想手術時機,常用術式包括瘺管切開術、掛線療法、肛瘺切除術等。低位肛瘺治愈率可達90%以上,高位復雜性肛瘺可能需要分階段手術。術后需保持創面清潔,定期換藥觀察愈合情況。
日常護理應避免久坐久站,每日用溫水清洗肛門2-3次,穿寬松棉質內褲。飲食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推薦燕麥、芹菜、火龍果等軟化大便的食物,忌辛辣刺激及油膩飲食。術后恢復期可進行提肛鍛煉增強盆底肌功能,但需避免劇烈運動防止創面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