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可通過接種程序、抗體檢測、高危人群篩查、暴露后預防、母嬰阻斷等方式預防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可能由血液傳播、母嬰垂直傳播、性接觸傳播、醫(yī)源性暴露、共用注射器等因素引起。
1、接種程序:
我國實施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接種首針乙肝疫苗,后續(xù)按0-1-6月程序完成三針基礎免疫。成人未接種者可檢測乙肝五項,全陰性者需接種20μg重組酵母疫苗三針。完成全程接種后抗體陽轉率達95%以上。
2、抗體檢測:
接種后1-2個月應檢測抗-HBs水平,抗體滴度≥10mIU/ml視為有效保護。醫(yī)務人員、HIV感染者等特殊人群需定期監(jiān)測抗體水平,低于保護閾值時需加強免疫。檢測發(fā)現(xiàn)HBsAg陽性者需進一步評估肝功能和病毒載量。
3、高危人群篩查:
醫(yī)務人員、血液透析患者、靜脈藥癮者等高風險群體必須接種疫苗。乙肝患者家屬應同時檢測HBsAg和抗-HBs,易感者需完成免疫接種。男男性行為者、性工作者建議每3-5年復查抗體水平。
4、暴露后預防:
發(fā)生針刺傷等職業(yè)暴露時,未接種者需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并啟動疫苗接種程序。已接種但抗體不足者需加強接種1針,同時檢測暴露源患者的HBV-DNA水平。暴露后7天內完成干預可降低90%感染風險。
5、母嬰阻斷:
HBsAg陽性孕婦需在孕期檢測HBV-DNA,高病毒載量者妊娠晚期可服用替諾福韋進行母嬰阻斷。新生兒出生12小時內需在不同部位分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聯(lián)合阻斷成功率可達95%。哺乳期母親乳頭皸裂時應暫停母乳喂養(yǎng)。
日常需注意避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接觸血液的用品,餐飲行業(yè)工作者應確保手部無破損后再接觸食品。建議普通人群每3-5年復查乙肝五項指標,醫(yī)務工作者等高危職業(yè)每1-2年檢測抗體水平。保持規(guī)律作息和均衡飲食有助于維持免疫功能,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鋅元素可增強疫苗應答效果。未完成全程接種者應及時補種,接種后仍有3%-5%人群可能出現(xiàn)低應答或無應答,需咨詢專科醫(yī)生進行個性化免疫方案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