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癥好發于皮膚干燥者、老年人、過敏體質人群、慢性疾病患者及精神壓力大者。
皮脂分泌不足或過度清潔導致皮膚屏障受損,角質層水分流失加速。日常需減少熱水燙洗頻率,沐浴后3分鐘內涂抹含尿素、神經酰胺的保濕霜,避免使用堿性肥皂。
年齡增長使皮脂腺萎縮,皮膚保濕能力下降,瘙癢閾值降低。可能與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等基礎病有關,表現為夜間瘙癢加重。建議選擇棉質透氣衣物,室溫控制在22-24℃。
特應性皮炎或接觸性皮炎患者易對塵螨、花粉等過敏原產生反應。常見紅斑、丘疹伴抓痕,需排查過敏原并避免接觸,急性期可口服氯雷他定緩解癥狀。
膽汁淤積性肝病導致膽鹽沉積刺激神經末梢,尿毒癥患者毒素蓄積引發皮膚炎癥。這類瘙癢多呈全身性,需針對原發病治療,如肝病患者使用考來烯胺吸附膽酸。
焦慮抑郁狀態會降低癢覺閾值,形成瘙癢-搔抓惡性循環。表現為無原發性皮損的頑固性瘙癢,可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打破循環,必要時聯合帕羅西汀等藥物。
日常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入如深海魚類,穿著寬松純棉衣物,避免過度搔抓。持續性瘙癢伴皮損、體重下降需排查惡性腫瘤可能,建議盡早就醫完善甲狀腺功能、腫瘤標志物等檢查。適度進行瑜伽、冥想等舒緩運動有助于改善神經源性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