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癥狀可分為三期表現,典型癥狀包括硬下疳、皮疹、發熱等,晚期可能累及心血管或神經系統。
感染后2-4周出現硬下疳,表現為無痛性潰瘍,邊緣整齊且基底清潔,多發生于生殖器部位。伴隨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質地堅硬但無壓痛。此時梅毒螺旋體檢測呈陽性,需及時使用青霉素、多西環素或頭孢曲松治療。
感染后6-8周出現全身性梅毒疹,表現為銅紅色斑丘疹,常見于手掌足底。伴隨低熱、咽痛、全身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癥狀。皮膚黏膜可能出現扁平濕疣或黏膜斑,傳染性極強。此階段需通過血清學檢測確診。
早期潛伏期1年內無臨床癥狀但血清反應陽性,仍有傳染風險。晚期潛伏期超過1年傳染性降低,但孕婦仍可能通過胎盤傳播。潛伏期可能持續數年,需定期監測RPR或TPPA滴度變化。
感染2年后進入晚期,可能發生樹膠樣腫,表現為皮下結節破潰形成潰瘍。心血管梅毒表現為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或主動脈瘤,神經梅毒可出現癡呆、脊髓癆或阿羅瞳孔。此時需進行腦脊液檢查評估神經系統受累情況。
先天性梅毒表現為哈欽森齒、鞍鼻畸形等發育異常。妊娠期梅毒可能導致流產或死胎,新生兒可出現皮膚水皰、肝脾腫大。HIV合并感染患者癥狀進展更快,可能出現不典型皮疹或快速進展至神經梅毒。
梅毒患者應避免性接觸直至完成治療,性伴侶需同步篩查。飲食需保證優質蛋白攝入如魚類、禽肉,補充維生素C促進組織修復。日常注意皮膚清潔,避免搔抓皮損部位。晚期患者需定期進行心血管超聲和神經功能評估,合并HIV感染者需強化免疫支持治療。青霉素過敏者可選擇多西環素替代,所有患者治療后需隨訪2-3年監測血清學變化。